公告:

风水财运

三僚历代廖氏风水名师 三僚村廖氏风水大师

时间:2025-08-06 来源:第一吉日网

三僚风水,与其为代赣南形势派风水术,是风水的主流思想。三僚之学,根正苗红,薪火相传,自唐代杨公,曾公、廖公结庐著书,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,至今依然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。当代廖氏风水杰出代表有:廖香葵(小名廖金才)、廖梅生,廖香梁、廖平松等曾氏风水代表有:曾昭烈、曾宪辉、曾广钦等其余者,皆不一一。

曾从政,号少潭,明代三僚人,为杨筠松弟子曾文辿之后。曾与廖钧卿一起堪舆了明十三陵和北京故宫而有功,被授予钦天监博士,进至五品灵台郎,给假还乡,额匾「”开国名师”,后御赐「”精明地理”碑额金榜。后第二次奉召进京,从明永乐5年闰4月,曾从政给永乐皇帝的奏折中「”兹皇太后未卜陵园,臣敬奉礼部尚书赵羾等奉旨,该行荷蒙圣眷召卜陵园。”之语,可见他是为皇太后择陵去北京的,曾从政把皇太后的陵地选在了昌平,今之十三楼,并亲建十三陵之长陵!他在奏折中说:「”臣学愧青囊,术惭玄妙,随与武义侯王通等督视陵宫,敢不披肝沥胆,以尽忠言,详察等处之山,不堪任于陵室,惟昌平县东黄土山,一十八道岭峰美丽,真堪陵室根基。”永乐皇帝采纳了曾从政的择陵意见,于永乐7年开始建陵,永乐11年2月陵成,将皇太后徐氏落葬。由此我们可以发现,曾从政是第一位在十三陵施展风水术的大师,只不过因为他是给皇太后择陵。曾从政的风水术给明朝庭影响更为深远。因为永乐皇帝请曾从政为重修长城选址。长城东起渤海之滨的山海关,西迄祁连山麓的嘉峪关,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,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,已开始由北方数国零星修筑,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将几个国家的断城连缀扩充而成。作为北方最大的军事工程,历朝历代都进行了维修,但我们今天看见的长城,却主要是明代长城遗址。永乐皇帝将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南方迁到北方,为保证国家的安全,首先就强化了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。永乐11年夏,在曾从政完成皇太后徐氏陵墓建设工程后,敕授他为钦天监博士、进五品灵台郎,赐予「”精明地理”碑额金榜。派庶吉士王英率兵六百,护送曾从政沿故长城相度,选择合适位置修建军事要塞。曾从政风餐露宿,跋涉6年,经过辽宁、内蒙、山西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等六省,沿长城择定了辽东镇、蓟镇、宣府镇、山西大同镇、山西镇、延绥镇、宁夏镇、固原镇、甘肃镇等九镇基址,按照「”因地而行,用险制塞”的原则,在宛蜒如带的万里长城中打上9颗牢固的桩,变成了一道纵深完整的防御体系。永乐十八年三僚曾从政相卜天坛殿址,为我国现存最规模大的庙坛建筑。宣宗四年三僚曾从政故于北京,御赐「”精明地理”碑额金榜,遣派太监护柩还乡荣葬。明永乐帝赠三僚曾从政南归诗:江西一老叟,腹中藏金斗。断出金狮子,定是神仙口。授官官不要,奉金金不受。出自一清风,任君天下走。逢官官要接,过府府要留。有人来问我,永乐是故友现在,对于从政公有没有后代有着较大的争议,但在三僚村当地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传说:曾从政告老还乡时,永乐皇帝依依不舍,想把他儿子封官授职钦天监,以便将来随时垂询。便问道:爱卿子嗣如何?曾从政低头回答:禀皇上,臣五子。不料永乐皇帝理解错了,喟叹一声说:原来爱卿无子,惜乎哉!皇上金口玉言,曾从政只好抱憾而归。曾从政究竟有没有后代?其实他的陵墓至今完好,就是三僚阳背垴下方,虎形,亥山巳向,墓碑上载明妣廖氏和副室葛氏附葬,有惟熊、辉熊、仲熊、德熊等四个孝子。明朝万历年间丁亥岁,赣州知府林敬冕亲自主持重修曾从政墓,并亲题碑文曰:呜呼!开国名师返天堂,为民造福万古芳。

三僚村作为风水文化发祥地,风水学的杨、曾、廖、赖四大祖师中的前三位都是出自三僚,而赖布衣也是从三僚继承衣钵。此外许多历史名人如文天祥、海瑞也和三僚有密切联系,现将三僚主要历史文化名人作一个简介:

杨筠松,名益,字叔茂,号救贫,是杨家第127世志能的第四子,唐僖宗朝国师,官至金紫光禄大夫,掌灵台地理事,生于会昌元年(公元八四一年)三月初八日戌时。他有两个儿子名为:杨郎、杨影。杨救贫是宋朝大将军杨六郎的曾祖父——节选自《贵州省天柱县通鉴》。

杨救贫:名益,字叔茂、筠松,民间称他为“救贫仙人”。唐代窦州人(即今广东信宜),生于唐太和八年(公元八三四年)三月初八日戌时,僖宗朝国师,官至金紫光禄大夫,掌灵台地理事。黄巢破京城,乃断发入昆仑山。步龙过虔州,隐居兴国三僚村,著《疑龙经》、《撼龙经》、《葬法倒杖》等风水经典著作,收徒授业,将宫庭御用的风水术散播民间,大行于世,为民造福,被人们尊称为“救贫仙人”。赣州城址系杨救贫亲自选定,唐天祐三年(公元九○六年),建城后从赣州返回三僚村途中,被人毒害,死在于都寒信峡药口坝,享年六十七岁

杨救贫在三僚村定居期间,为兴、于、宁、赣一带的百姓堪定阴阳宅址,为人排忧解难,遍阅赣南的名山大川的同时,先后收曾文辿、廖金精、刘江东等弟子,使原来长期禁锢于皇宫密室的堪舆学广传民间。堪舆学在赣南广为传播,世代相传至今,赣南堪舆学派继承了杨救贫重形势、重龙脉的理论精髓,被称为“形势派”或“赣派”。杨筠松被尊称为风水学的开山祖师

曾文辿:字继舆,号逸真,兴国县三僚曾氏的开基祖,原居于都县曲洋,因为战乱隐居于都黄檀寺读书,偶遇杨公,唔谈之后,为杨公学问倾倒,追随杨公学习风水术,成为杨公的首位衣钵弟子。杨公云游天下,无意在某地驻足,曾公却要为子孙选择一块世居之地,把师傅引到了三僚村定居。曾公追随杨公二十余年,著有《阴阳问答》、《寻龙记》、《八分歌》等书传世,后世尊其为“地仙”,列为风水学的第二祖师。杨公仙逝后,曾公随后返回赣州,按师父遗言,说服卢光稠在赣州十字街头开井,磨车湾安水臼,制煞卢王。曾公为防卢氏报复,携弟子远走他乡,后隐居于万载县西山

廖瑀:字伯禹,号“金精山人”,原居宁都东山坝,追随杨公学习风水术,随杨公迁居三僚,成为兴国县三僚村廖氏开基祖。著有《怀玉经》、《一盏灯》等书,后世尊为风水第三祖师

赖布衣:原名风冈,字文俊,自号布衣子,人称赖布衣。相传为今定南县凤山冈人。生于宋徽宗年间,自幼入三僚村随曾文辿学习风水术,曾文辿以女妻之。曾任国师,后受奸臣陷害,流落民间,足迹踏及全国,以风水术扶危济困,助弱抗强,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,广州、英德、香港等城市都是由赖布衣堪定选址,著有《催官篇》一书传世,后世尊为风水第四祖师

廖均卿:字兆保,号玉峰,廖瑀后裔。明成祖朱棣登基后,欲卜寿陵,久不得吉壤,永乐七年(1409年),仁孝皇后未葬,礼部尚书赵珝引均卿至昌平,寻县东黄土山最吉,立癸山丁向。成祖车驾即日临视,封为天寿山,授均卿为钦天监灵台博士。自成祖起,以后诸帝除景帝外,均陵于天寿山系。明成祖赐给廖均卿一把扇子,亲题御诗:

三僚风水师第一名

“江西一老叟,腹内藏星斗;

断下金石鲤,果中神仙口;

赐官官不要,赐金金不受;

赐尔一清风,任卿天下走。”

因廖均卿喜吃糯米饭,在三僚村廖氏称之为“糯饭公”,至今每年清明节后有一个糯饭公节祭祀他。其墓为其自己择地所建,下山虎形,列为县级文物保护旧址。著有《廖均卿行程记》一书行世

廖文政:廖均卿之孙,明代嘉靖十五年,在朝庭举行的一次全国风水术士的考试中,荣获第一名脱颖而出,奉诏迁造仁宗朱高炽墓——献陵有功,先后授钦天监博士、钦天监员外郎中主事、登士佐郎等职。嘉靖18年,廖文政奉旨治理黄河,任治河钦差,驻凤阳府,征发安徽、河南民工三万人,操劳三年,根治了二省水患,功成荣故故里,著《文政公实录》一书行世

廖胜概:廖文政从孙,字景庵,号菊泉。学识渊博,嘉靖间,同祖文政奉诏迁造献陵有功,授钦天监博士。返乡后海内巨公多不远千里来聘,成为一代名师,与时任兴国县令的海瑞过从甚密,有诗文往来

曾从政:曾文辿之后,号少潭,明永乐四年,奉旨钦取相造皇太后寿陵,并度京都形势,敕授钦天监博士、进五品灵台郎,给假还乡,御赐额匾文:“开口名师”。后再度奉诏入京,相度故宫与参与修复长城工程,故于任所,御赐“精明地理”,碑额金榜,遣太监护送灵柩还乡,葬于三僚松籁桥

曾邦旻:字寅甫,号罗三,三僚村曾屋人。明代嘉靖丙申年(1536年),诏入京,相造寿宫,授钦天监博士,九年功成,进阶正七品。皇帝赠邦旻南归圣旨匾文:“江西曾氏子,学识谁能比,腹隐青囊经,眼明雌右礼,呼山山即应,喝水水旋止,事成伟矣哉,功亦在乎耳,别无赠南归,斯言作表记。”其墓为鲤鱼形,位于三僚圩口鱼形嵊

曾永章:号焕卿,奉诏赴北京昌平州相度皇陵,明景福已亥敕授钦天监漏刻博士兼掌天文科。其侄曾国瑞随同前往,敕授钦天监博士候用,后授钦天监漏刻博士,未任而卒

文天祥:字宋瑞,号文山,公元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(今江西吉安南)淳化乡富田村。科举状元。文天祥与三僚村渊源甚深,曾为三僚廖氏家谱作序,相传三僚廖氏杨公祠的签文为其亲书。文天祥起兵抗元时,曾回三僚村招兵,并在廖氏祠堂“无蚊祠”内留下亲书墨迹

海瑞:字刚峰,明代海南琼州人,历史上著名清官。海瑞于明嘉靖四十一年(1562)十二月至四十三年十月出任兴国县令。海瑞治兴期间,与三僚风水国师廖景庵(号菊泉)过从甚密,结为方外之交。廖景庵刻印祖父相造皇陵经过的《文政公太实录》一书时,海瑞亲为廖文政像题写了像赞。海瑞离兴时,留下赠别廖菊泉诗曰:“此夜殷勤话知己,明朝帆影带云流”

红军时期,彭德怀曾经率红三军团在三僚村打过仗。1931年春,亲自起草过“赤化龙聚三都宣传大纲”,筹划红军解放三僚村的战略战术。朱德在第三次反“围剿”期间,在三僚村内主持召开过群众大会

展开阅读